约翰·密尔《论自由》的十六处翻译疑点_天天速看
本文所指的译本是中译出版社2016版《论自由》(ISBN9787500143505)。不得不说约翰·密尔的原著非常难翻译,译者总体来说已经将其翻译得非常到位了,本文旨在对一些细节问题稍作斟酌。
1. 第23页
原文:未来拒斥本文论点的论证形式可能是这样的……
意见:拒斥本文论点的论证形式可能是这样的……
(资料图)
理由:这里只是密尔在假想一种可能的反驳观点,没必要强调“未来”。
2. 第28页
原文:在至善之人而非坏人看来,与真理相左的任何信条都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意见:只要不是个坏人,他们都会认为与真理相左的任何信条都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理由:密尔的原文“not of bad men,but of the best men,no belief which is contrary to truth can be really useful……”这么说只是为了排除少数不赞同此观点的坏人,并不是在刻意强调持有此种观点的必须是那些至善的人。换言之,一般人都会赞同此观点。
3.第28页
原文:它们至多能够承认:该主张的绝对必然性没有那么高,或者拒斥该主张的定然是犯罪。
意见:它们至多能够承认,该主张的绝对必然性没有那么高,并且它们会节制滥加刑罚给那些否认该主张的人。
理由:密尔认为,人们通常是相信某主张是真理,才会认为该主张有用。因此,人们在讨论中作出让步也最多是从真理性开始让步,不可能出现人们认为某主张不是真理却认为它有用的情况。
4. 第29页
原文:在此战场上开战,会令一个不守规则的对手占尽上风。
意见:在此战场上开战,会令一个本就于己不利的对手占尽上风。
理由:密尔的原文用“unfair antagonist”来形容对手,是因为在普遍信教的社会背景下,一个笃信教义的人必然会比自己这种怀疑教义真理性的人在讨论宗教问题上更容易获得舆论的支持。故而这里并不是在说对手“不守规则”。
5. 第49页
原文:如果并未提出需要答复的异议,又怎样能得到驳斥呢?或曰,如果反对者没有机会表明这种驳斥并非圆满,我们如何知道它就是圆满的呢?
意见:如果并未提出需要答复的异议,又怎样能得到驳斥呢?或者说,如果反对者没有机会表明这种驳斥并非圆满,我们如何知道它就是圆满的呢?
理由:“或曰”可以解释为“有的人说”和“或者说”两种意思。这里的前后两个反问句显然是同一个意思,采用“或者说”的翻译可以减少歧义。
6. 第50页
原文:人类历史上被这一事实占据和充满的三大章节永远值得认真研究,深入思考。
意见:充满着人类发展精华的伟大成果永远值得认真研究,深入思考。
理由:密尔原文是:“the great chapter in human history which this fact occupies and fills……”用“三大章节”解释“the great chapter”纯属直译,在文中略显生硬。事实上,这里是说先人总结出的真理应当被后人反复研究,以免这些真理在后人心中精华丧失,沦为陈词滥句。
7. 第66页
原文:而做到这一切、甚至做到了最恶劣程度的人,在别人眼里都不是无知、无能之辈……所以,几乎不可能严正而充分地表明,他们歪曲对方观点的行为犯了道德上的罪过……
意见:而做到这一切、甚至做到了最恶劣程度的人,都是基于其十足的热忱才这么做的,在别人眼里都不是无知、无能之辈……所以,几乎不可能严正而充分地表明,他们歪曲对方观点的行为犯了道德上的罪过……
理由:原译文的前句和后句逻辑不通,即难以从歪曲对方观点的人不是无知、无能之辈推导出他们歪曲对方观点的行为不是道德问题。事实上,密尔原文中的关键句“is so continually done in perfect good faith”被漏译,将该句翻译出来就能说得通了。
8. 第79页
原文:我必须进一步证明,对那些不够健康的人而言,这些健康的人还是有用的……
意见:我必须进一步证明,对那些不开悟(不渴望自由)的人而言,这些开悟(渴望自由)的人还是有用的……
理由:密尔用“undeveloped”和“developed”来形容两类人,原译本中的“不够健康的人”即是对“undeveloped human beings”的翻译。这里密尔是在区分渴望自由的人和不渴望自由的人,或者说是在区分看了他的论述后就能心悦诚服地赞同他的人和看了他的宏篇大论依旧冥顽不灵的人。因此,翻译成“开悟”和“不开悟”似乎比“健康”和“不健康”更通俗易懂。
9. 第85页
原文:我们只好期待的结果已经彰显。
意见:我们所面临的结果显而易见。
理由:原译本似乎存在一点点语病,这是将密尔的原文“it is evident what we have to expect”直译的结果。结合上下文可知,密尔想告诉读者正在盛行的“道德规范运动”会把人们的一切个性抹平,最终将人们塑造成一个模样。这不是他期待的结果,故而将“expect”翻译成“面临”可以凸现密尔消极、不情愿的看法。
10. 第100页
原文:谴责针对的既不是漠视他人利益与情感的原因,也不是仅仅殃及自身的那些过失。
意见:谴责针对的既不是导致行为人漠视他人利益与情感的原因行为,也不是仅仅殃及自身的那些过失。
理由:原译本翻译得没有错,但是不能突出重点。
11. 第103页
原文:“有害事例”、“那种事例”、“我们现在所谈的事例”、“这个事例”、“该事例”……
意见:“事例”应当全部翻译成“榜样”。
理由:首先,密尔的原文用的是“example”,该词可以翻译成“事例”或者“榜样”。但是“事例”偏向于描述某种事实,而“榜样”则更多用于描述某个人。密尔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作出伤风败俗行为的人必然会被严厉惩罚,人们考虑到这种否定性后果而不会去效仿他们。因此这类人不会给社会塑造坏榜样(“bad example”),真正会塑造坏榜样的是做了坏事而不被惩罚的人。这里的“example”明显是在描述某个人而非某种事实。其次,本书第99页的翻译“以免那些看到或听说他的行为的人会被其腐化或误入歧途”显然是在强调“榜样”的作用。
12. 第104页
原文:他们允许个人在一切归属未明的事物上不受干扰地尽情自由选择,而仅仅要求他们规避那些普遍经验已经证明为不恰当的行为模式。
意见:它们允许个人在一切对错未分的事物上不受干扰地自由选择,而仅仅要求他们规避那些普遍经验已经证明为不恰当的行为模式。
理由:“归属未明”是对“uncertain matters”的直译,给人的直观感受是某物的权属关系。但是结合后半句可知,密尔是在讽刺既允许人们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又要求人们不能选择不恰当的行为这一做法的矛盾。所以这里的“uncertain matter”应当是指不知道恰当与否的行为,即对错未分的行为,翻译成“归属未明的行为”过于晦涩。
13. 第113页
原文:要遵守这一习俗,就需要工人阶级普遍赞同其成效;因此,只要某些劳动者可强迫他人接受其必要性,那么该守安息日法便可暂停某一天的大范围工业作业。
意见:要遵守这一习俗,就需要工人阶级普遍赞同其成效;由于只要有人工作就会迫使他人不得不工作,所以应当用法律来暂停某一天的大范围工业作业。
理由:首先,密尔的原文是:“in so far as some persons by working may impose the same necessity on others……”这句话是说,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如果有人不同意守安息日而执意在休息日工作,那么别人也只能被迫工作以保证整个工业作业的运行。原译本恰恰翻译反了。其次,最后半句的原文是:“it may be allowable and right that the law should guarantee……”很显然,这里通过法律保证守安息日是一种很无奈的语气,即因为有人执意不遵守才不得不用法律来强制规定。
14. 第113页
原文:此外,它也毫不适于用作对法律管制娱乐的理由。
意见:此外,它也毫不适于用作法律禁止为娱乐事业工作的人在安息日工作的理由。
理由:结合上下文可知,坚持守安息日的人认为如果有人不守安息日而去工作就会导致别人被迫工作,因此这个人会侵犯守安息日的人休息的利益,所以大家都必须守安息日。而密尔将工作分为三类:工厂工人等一般职业、作家等自由职业者以及杂技师等为娱乐事业工作的人。一般职业者不守安息日确实会侵犯别人的利益,但是作家等自由职业者何时工作都不会使别人被迫工作,因此这类人不守安息日并不会侵犯别人的利益。而第三类工作即为娱乐事业工作的人,其工作本身就是在提供娱乐,在安息日工作更不会侵犯别人的利益。该句即是密尔对第三类工作的特殊情况的说明,原译本按照密尔的原文直译会增加理解障碍。
15. 第124页
原文:从事任何职业借以谋生或从中获利这件事,不可能蓄养出其他生活方式会容许的罪犯。
意见:原本就被允许的行为,不可能因为有人把它当做谋生的手段而被禁止。
理由:首先,密尔的原文是:“the fact of following anything as an occupation……cannot make that criminal which would otherwise be admissible.”这里的“which”不是指“其他生活方式”而是指被允许单独实施的行为。其次,结合上下文可知,在密尔看来如果赌博被允许,那么开设赌场的人就只是在建议别人从事赌博这种本就被允许的行为,当然不应被禁止。后文密尔也说了如果允许赌博却不准开设赌场则是“惩罚从犯而放纵主犯”。原译本太高深难以理解。
16. 第132页
原文:这种见解实在是太谨慎了,几乎比所有干涉他自身行为自由的意见都更加慎重。
意见:(在法律干涉子女的问题上)他表现出的“自由观”太偏执了,几乎比所有干涉他人身自由时他能表现出的自由意愿更加强烈。
理由:原译本中的“谨慎”和“慎重”都源自“jealous”。这里讲的是人们的父权观念强烈至极,以至于认为子女是父亲的所有物,对一切法律的干涉都表现出无比的“jealous”,即无比嫉妒。将两处“jealous”分别意译为“偏执”和“强烈”似乎更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