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看点丨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持续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些是父母忽略的重要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持续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些是父母忽略的重要问题……
看点 很多孩子总是“三分钟热度”,令家长头疼不已。怎么让孩子持续发展自己的兴趣?兴趣和爱好又怎么融入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中?旅美媒体人和教育出版人杨铭镝培养的两个孩子,都是国际象棋冠军,关于孩子的兴趣,她道出了三点父母容易忽略的关键问题。
(相关资料图)
本文转载自小多少年时(ID:xiaoduoui)
文丨杨鸣镝 编丨May
我叫鸣镝,一直从事媒体和出版领域,在媒体的时候做记者,跑过教育的线路。之后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 又开始做童书出版。我不是一个教育理论学的学者,而更多的是一个教育方面的实践者。
杨鸣镝女士
今天想以我两个孩子为例,讲一下培养孩子兴趣。
很多家庭都想早点发现孩子有哪方面的天分或热情。一些家庭发现的过程还挺顺利,有的家庭就比较痛苦和漫长。而且,一旦明确自己的兴趣还能坚持到底,就更不容易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看到孩子弄弄这个,玩玩那个,不了了之的情况非常多。
上周末纽约长岛的小棋手一起在Allenwood 公园下棋 | 图片 By Chenxin Xu
孩子的兴趣是玩儿来的,
不是逼着成就的
今天我就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说说我对孩子兴趣的认识。
第一个认识是,家长要特别注意兴趣都是玩过来的,不是硬逼着来的。你可以逼几年,但是等孩子有了自己的见解或主张就不会听了,而且弄不好还会出逆反心理。
现在很多年轻人成年后,都不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特别茫然。如果你问他,回答不知道的人可能占大多数,部分原因是家长长期以来把一切安排的太多了,太完美了。
我的两个孩子,老大和老二学棋也有区别。老大四岁半开始接触国际象棋。当时是非常偶然的一个机会,他爸爸给他买了一个礼物,Ten Games in One,包含了10种棋。十种棋里面,他只对国际象棋感兴趣,我先生就拿了一些入门的书教他一些基本路线,基本路数,走棋怎么走。
小孩挺有兴趣,爸爸就更来劲了,特别愿意教他。和很多父母一样,望子成龙,特别着急,有时候逼着他做做棋题。这样不断push的结果,小孩就比较反感,兴趣也跟着减少了很多。
家长期待值起来了,反而他兴趣没了,就放弃了。
大约过了几个月,爸爸出差,给了小孩一个喘息的机会,他自己又主动捡起来了。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你push他,使劲强迫他没有用,小孩感兴趣的话自己会捡起来。
有了哥哥的进步,老二的学棋就非常简单了,找教练、找什么人帮助他,路数都摸清楚了,也没有刻意培养他。三四岁的时候,哥哥在上棋课,弟弟就扒着桌子边看,当时带他们的姑奶奶经常喊弟弟,赶他走,让他一边玩儿去,别影响哥哥上课。
还有就是小孩,你给他什么他玩什么。老二下棋,经常一个人坐那儿,把棋子弄得梆梆响。他爸爸就说,你这样胡乱下根本没用,得好好看书,对照着学。但把一件事当成工作,学习的激情反而没那么浓了。
据我们观察,家长在引导的时候,要允许孩子有发呆的时间、自己琢磨事儿的时候,不要总用成人世俗的观点,说这个东西到底有用没用。有用没用是你自己价值观的判断,你怎么非常准确地知道,在生活中,某一天某一刻,什么事情会用上,什么事情是完全浪费时间呢。
一个没有闲暇时间和无聊的发呆的孩子,最终是不会有什么创造力的,历史上的事情证明,很多创新和发明都是偶然碰上的。
要有一个自己设定的目标,
但是不要为梦想设限
第二个认识就是,还是要有一个目标的,帮助孩子找到心中的一个念想。
孩子一旦有了兴趣,多数家长会有一种心态说玩玩就好了,反正不是认真的。当孩子把“不务正业”的事当作职业来做时,往往家长就变得特别紧张。当初有兴趣,家长就使劲的培养,但真正把兴趣培养起来了,又觉得不能把这个爱好和兴趣当职业。
家长的这种心态会影响孩子,不会在这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之后也不会特别倾心地enjoy。
如果没有巨大的付出,没有一个目标,喜爱只会是浅层次的喜爱,不会达到很深的,真正热爱的程度。
我先生写过一段分享文字:“初学棋的时候大多数人目标都很朴素,我也是一样,开动脑筋啊,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水平的提高,家长的目标也跟着产生了变化,觉得小孩可以学一个技能爱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多一门技能,给大学看,这个虽然俗了,但是很多家长都这么想的。可以发展一个终身的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因为他打乒乓球出身,在业余体校,到现在他还在打。他觉得对小孩兴趣的培养可以延续终身。
我们也经常被家长问到,你儿子下棋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你没什么答案,也可以把答案写出一本书。
每个家长在介入的角色上,与小孩博弈了一段时间后,要不断的问自己目标是什么,答案会左右家长的行为。不能因为一时的胜负而改变初衷,也不能因为有用没用的想法轻言放弃。
很多家长,要不就是要弄个世界冠军,要不就是玩玩。在大部分家长看来真正要当真的东西,还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才是所谓的正道,我想很多家长都会这么想。
昨天吃晚饭时,我们提到这个问题,老大说他下棋这么长时间了,就是个兴趣,不想达到一个多大的目标,“最后我拿一个NM(就是美国国家大师的title)就可以了,”这是他的目标,他的学棋生涯就到此为止了,以后就是玩一玩,这是他的想法。
老小认真地表示,恨不得要下一辈子棋。我看我先生有点着急了,说你要干什么?难道下棋要下一辈子?我马上打圆场,说:“Wesley,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梦想,你可以去追求,我们会支持你。”
很多家长说下棋、弹琴、搞时装能当饭吃吗?这种思维没什么错误,但大家都这么想的话,小孩走的路,可以想象出来,会是一模一样的路。我们培养小孩就是为了大学,为了一个好工作,没有什么区别。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可以改变世界和改变现状的人,不是为了让孩子们适应现状。如果造出来的孩子是一模一样的,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特长,怎么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呢。
未来的教育和生活可能将是这几个世纪以来变化最大的,因为科学和技术力量的推动,很多领域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选择也会跟着发生改变。
我们怎么去预测,今天铺的路明天就一定能用的上呢?
所以当孩子希望自己的兴趣往上走,家长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支持他的梦想,不论这个梦想有多大,都不要给梦想设限,让孩子去尝试一把,过把瘾。
我们作为家长有自己经验局限、人生经历和学识方面的局限,用这些做判断去限制孩子们的梦想,说我应该为孩子负责,他只能去做这样的事,不要做那样的事,或者他根本不行,不要去冒险,这种思维习惯的确不够眼界开阔。
第一,孩子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想法;第二,他处于的时代非常不同。我们不能用三十多岁和四十多岁人的价值观去限制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心态和激情。
我举个例子。最初老二学棋一直跟着哥哥,比较顺利地带动起来了。一开始他爸爸觉得有个爱好挺好,就跟他小时候打乒乓球一样,并没有设定什么样的目标。
但老二是有自我动力的人,他十岁多一点的时候,我跟他聊天,他突然说他要当美国冠军,要拿到美国国家大师的Title。我就顺便问了他一句,你要在什么时候拿到呢?
他说12岁,当时我吓了一跳,第一,我们没有想着培养他拿冠军,拿称号;第二,美国国家大师称号在12岁以前拿下还挺不容易。
我当时觉得目标特遥远,不太可能。心里虽然这么想,但我还是说,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目标,那我们把它写下来,你可以看一下,是不是可以。
国际象棋是有积分的,在美国,2200分就可以叫做美国国家大师。我们就写下了一个什么时候能达到多少分,12岁是什么样的,13岁是什么样的,14岁是什么样的,往上递增。
当时用的是带格子的白纸,写在上面后,贴到了他卧室的墙上。我们一起写的时候,他又出花样了,说2200分不行,要定2250。我忍不住了,说咱们也别太高标准了。我觉得2200分可能达不到,他还非得要再多50分。
他就说,妈妈,目标应该定高一点,达到了,That is great; 如果没达到,至少能非常接近目标。结果一年半后,他在12岁还差三个星期的时候,拿到了美国国家大师称号,积分是2243分,距离他自己定的2250分差了七分,这个积分在他生日之前的那个周末,赢了几场棋上去了。
所以他的故事给我的触动比较大,我就觉得小孩他其实很多情况下是懵懵懂懂的,但是他有一股劲儿,就想往上走,试一试。
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不应该给他设限,不给孩子设定你认为正确的世俗目标,而要帮孩子设定他自己的目标,设定好了目标达到就好,即便没达到,也走过了整个过程,是非常充实的感觉,有什么不好?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乌克兰籍教练Alex Chernin和白俄罗斯籍教练Gennady Sagalchik
为坚持找到背后的意义,
问孩子三个问题
围绕着培养兴趣,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非常独特的自己。
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比较成功的人,生活丰富的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比尔克林顿会吹萨克斯管。
一些家长特别爱说,你要像某些孩子学习,我不是说这样的话不可以,我们应该学习别人好的方面,让自己进步,但是说这些话的家长往往不是学习的心态,而是一种攀比心理。
不要太关注孩子不行的地方,老是让他们改不足之处,应该多关注他们行的地方,帮助他们设立一个独特的自己,不要追逐别人眼中的目标,要设立自己的目标。
在育儿的过程中,有一个常识我们常常忘记,就是太希望孩子优秀,几乎十全十美,所以动不动就去纠正他的缺点,老去帮他填补弱点,其实比较重要的是要发扬他的优势和优点,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没有,就去打造这样一个优点和兴趣,最后总会找到的,如果实在什么都没有,没找到,也别着急,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帮助孩子寻找幸福的过程,只是有时候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很多人找到幸福需要一辈子。
顺便提一个报告。大家都觉得好大学、好工作,这些特别重要,哈佛十几年以前发布了一个报告,说最近二三十年,人们太急功近利去追逐、累垮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努力达到别人的目标。
这个报告就是说,要给孩子喘息的时间,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他们甚至建议,来哈佛前要take一个gap year,这一年你可以花时间去世界各地旅游,或者真正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然后再来上大学。
我读过这个报告,有两个说法特别想跟大家分享。我们总爱说追逐这个成绩,那个成就,别人眼里的成功,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个报告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很多调查表明,非凡成就不是基于对他人成就的模仿,是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点就是配合自己独有的节奏;第二点,就是偶然的,或许在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时候,以一些新的方式,特别的方式抓住了某种具有时代精神的事情,在这件事上做出贡献,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从最后一点也可以看出,成功的偶然因素非常大,所以就更不要去盲目的追逐成功。
要帮助孩子达到或坚持一个梦想,会有枯燥的练习,最后达到目标特别不容易。对大人来说要养成自律的习惯都不容易,对孩子就更是如此。
常常问一下孩子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他明白为什么,才会克服困难。我们经常说,你要把这个做好,考试考好,有一个好的成绩,很少跟孩子探讨为什么做这样一件事,为什么学习,这样深层次的东西,这个“为什么”才会影响比较长远。
对于怎么去坚持,以前孩子的爸爸有一段分享文字,他说:“就拿我们小孩下棋来说,棋和其他的活动特别不一样。棋手的进步可以很客观的用3到4位数显示出来,不会说因为你得罪哪个裁判孩子的成绩就掉下来了,父母可以用积分的方式来衡量孩子的成绩,也可以横向的去比较美国和世界上其他的棋手到了什么程度。
家长有两个挑战,一是父母的投入非常多。像下棋,父母要带着孩子满世界跑,我们老二去过一次南非,一次希腊,还有去美国各州去比赛。父母的投入时间比较大,能不能坚持下来,有一些父母就不一定了。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水平的提高不是直线,经常会遇到一些瓶颈。我们老大十一二岁的时候,分数有一年半的时间都停留在一个水平。这个时候,父母容易放弃,小孩也容易放弃,当时我们挣扎了好长的时间,幸运的是坚持下去了,一旦瓶颈过去了,就会有收获。
人往往在那个时候最容易怀疑自己,家长会觉得是不是小孩天赋不够,是不是教练不行,这时候很多的棋手和父母就放弃了。
我们在网上找过每个棋手的对弈历史,发现很多跟老大同时代的对手到最后都不活跃了,没有坚持下来。其实他后来在美国的同年龄组排名,一直是七十多名,后来一下就跳到二三十名。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其实增长的幅度不是来自于本人的进步,而是来自于其他的选手不再下了,停滞不前了。”
他这段文字说明,坚持多么重要。
在我看来,帮助孩子坚持下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赋予这个事情意义;另外一种就是让这件事变得有趣,小孩就容易学习。后一种我们很多家长都做过,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赋予这个事情意义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做这个事,无非就是要问他几个问题。我分享一本书《The Path to Purpose》,是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William Damon写的,他是在斯坦福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专门研究青少年发展的,最近研究怎么培养孩子发现人生目的,找到人生动力。
大人常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往往特别没效果,尤其是当孩子长大后,你说一遍没有,两遍没有,十遍也不会有用。但如果帮他找到那个“为什么”,就比较不一样了。
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标也不是老师和父母告诉他们的,都是他们自己慢慢琢磨,慢慢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出来的。
但父母可以做什么呢?William Damon,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说,作为父母,有三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找到目的感,让孩子对一件事有持续力,能够坚持做下去。
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是最享受呢?我做什么会让我自己感觉非常好?是音乐呢,体育呢,是数学呢,还是下棋呢?
第二个问题是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是在什么方面呢?我适合当一个音乐家,还是适合当一个演讲的人?
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个世界需要什么,这个世界有哪些机会,特别是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可以让我来解决,可以让我用我最擅长的事情来帮助别人。
这几个问题家长应该在不同阶段经常问一问孩子,帮助他们在兴趣爱好的培养方面,能够做到不是一时兴起。
任何一个孩子,哪怕十几岁的小孩,其实对自己做的事情就有意义感了。比如你表扬他时,或者他在学校领到荣誉证书时,他都会非常高兴,这说明他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有了意义感,有了存在感,这对孩子来说非常有帮助。
创造环境比培养技能更重要
第三个认识是创造一个环境,比专门去培养技能更重要。培养技能,他只是学会一个技能;但是创造一个环境,他会获得一些教育中更看重的品质。
下棋本身是比较个人的活动,小孩也许会感到孤独,有的人甚至说内向的小孩根本不应该从事下棋。我们老大天生比较害羞,所以小时候,爸爸注重带他参加团体体育方面的锻炼,带他踢足球。最开始踢球,他要爸爸拉着手,才能走到场地中间。他不像很多小孩一开始就往球场上跑,混的很熟。
当时很少有亚裔父母参加体育公益活动,爸爸为了让小孩踢足球,又看到很少有亚裔的父母出头露面做这件事,就自告奋勇做了足球教练,一共业余当志愿者三年,当时在我们那一片是唯一一个亚裔教练。
后来我们老大踢球踢了8年,包括5年的travel team,从一个害羞的孩子,到一个到处参加比赛的球队队员。
老大下棋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比较孤独,恨不得打遍长岛无敌手,我们后来发现没有同伴一起下棋的环境对他的发展是有局限的,所以到了弟弟开始学棋的时候,我先生就发动组织了很多其他棋童一起学习,组织了一个长岛地区的俱乐部64 Squares Academy,已经办了六七年,现在成为长岛地区象棋高手的一个聚集地,俱乐部的教练就是哥儿俩的教练,一个白俄罗斯的特级国际象棋大师。
两兄弟和长岛学区一所小学地象棋初学者们在一起
孩子们一旦聚集起来,兴致就更高了。我们老二最终能下得比哥哥好,原因之一也是有这么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天才都是结伴而行的,的确没错。
他们哥俩还共同创办了一个非盈利组织CHESSanity.org,我们也非常鼓励,虽然这个事情占用了他们一些时间,还有有些老师说,他们教课以后,自己的象棋水平就下降了。对于水平高的棋手来说,用自己练棋的时间做公益,还可能影响自己的水平,可能不会做。
CHESSanity的网站是哥哥和弟弟一起做的
这个公益我们已经做了两年多,利用周五晚上的时间,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到了那个时候,就不安排和同学的聚会或者打游戏,老大在学校去年的成绩是九个A+,老二的几个象棋冠军都是过去两年拿到的,我们并没有觉得公益的事情占用了他们学习的时间,或者让他们的象棋水平下降了。
在长岛的一个公益活动中表演下盲棋
这个事最开始有很多非常小的棋手,大概五六岁的小孩希望下棋,因为哥俩已经比较有名了,家长们就找上门来说能不能教课。
最开始我们不是非常赞同,因为非常难协调各自的时间。后来我们从老二身上发现了激情,支持他的热忱。
在他10岁左右时,这个非盈利组织建立起来,有一个小孩的妈妈找哥哥教棋,哥哥不置可否。他当时在旁边听到,就说我愿意教,找我来吧。
我们当时觉得他10岁,不太合格,就说你10岁的小孩怎么去教别人,不是误人子弟吗。但他非常坚持,说你们帮我试试,如果没有家庭愿意接受我当小老师,那我就不教了。
那天下午一直磨了我们半个多小时,还特别迫切,说你们现在就打电话问,谁愿意学,我现在就教。结果正好有个家长愿意,我们就开着车,把他送到人家去了,教一对儿5岁的龙凤双胞胎。
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我还特别感激那位家长,那么痛快地就答应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教象棋。
从这开始,很多人开始找我们,人比较多了,十几个孩子都想学,这种私教不合适了,得组织起来有个公开课。
我们当时就想我们来帮他们做这件事,因为他们毕竟当时一个10岁,一个14岁,没有太多组织经验。
我们帮着组织,请我的朋友提供场地,还有一些家长志愿者帮忙,非盈利,于是哥俩的CHESSanity就这样创立了,一个目的是帮助初学者入门,另外一个目的是把所得收入捐赠给长岛当地一些资源匮乏的学区。
两年多过去。以下是一些成绩:
1,哥俩最开始办了一个初级班,后来两个班,一个初级,一个高级。前后一共教过四五十个学生。
2,CHESSanity.org已经积攒了将近一万美元。我们已经在一些贫困的学区,捐了一些棋盘啊棋子啊。然后呢,帮助一些学校设立自己的象棋俱乐部,这笔钱已经在使用了。
3,他们教过的棋童中,有五人已经进入美国同年龄组排名前一百名,其中教过的一位棋童还拿到了全美国际象棋冠军。
孩子们当然很有成就感。老二天生好像就是教课的,很喜欢帮助小朋友们。
老大告诉我,有一次他在学校的vendor machine 前面站了半天,犹豫是不是要买两块钱的Soda,因为他一直打球都是从家里带水,比较节省,后来他想,我打了这么长时间的球,也该奖励自己一下,才舍得花钱买了一瓶。
我曾经将这个故事讲给一位妈妈听,她当时眼泪都下来了,说你怎么培养的孩子,这么懂得节省。我说可能是他们通过这个公益教课,知道了赚钱的不易,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
这个过程对于两个孩子来说,也非常令人感动,自己舍不得买汽水,却可以捐赠很多钱给需要的人。下棋又有了一些人生收获。
所以,在教育孩子中做一件事情,可以围绕它实施很多教育方式。有的无意识,有的有意识。作为家长不用太焦虑,其实你就做对一件事就可以了,比如帮孩子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帮助孩子培养一种兴趣。注意的是,一旦做这件事,就要能要坚持下来,一旦坚持做了,这种习惯也好,兴趣也罢,培养好了,就会带动其他的好习惯,或者其他的兴趣,这样就有了一个好的循环。
简单说,就是帮孩子找到一种生活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灌输一个技能。在整个过程里,好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不会是从头至尾一帆风顺,必定也有很多酸甜苦辣,很多失败和尝试,很多成长。
问1:您好!刚才推荐的呆萌教授的书,名字能再分享下吗?谢谢。老师在里面介绍的书籍,有没有中文版的?
《The Path to Purpose》by William Damon。还有一本书是沃顿商学院的教授G. Richard Shell写的,叫做Sprinboard, 已经翻译成中文。
问2:对于持续学棋的孩子,听听美国少年国家大师的心路,也好奇他们以后是走专业路线呢?还是从国际象棋改道其他?
刚刚看到你的问题,因为这是最近很多人问我的问题,所以我回答一下。
我现在正在新泽西和孩子们一起参加一个比赛,昨天老二和一个特级大师和棋了,算是棋界一个小小新闻。他现在下到这种程度不是我们当时计划的,是很多综合的因素推动的,比如爸爸的付出,教练的正常态度(不是棋界很多怪人,他的教练很朴素,还喜欢很多网球等其他爱好),他个人的喜爱(到了赛场就很振奋的那种),环境(学校和很多认识的棋童,其他特级大师在纽约的多,等等)。
老大现在已经不太参加更多比赛了,因为他的兴趣更多在体育,两个校队(网球和羽毛球)成员,和学业;老二还是希望继续下,他目前说是要拿下GM国际特级大师,这个非常不易,因为目前他这个水平的棋手已经很多在家上学了。他希望继续正常上学,继续下棋,就需要走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没有太多的例子。
我们的态度是支持他的想法和决定,并尝试着实践他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再根据情况和环境去调整。我们父母也需要很多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了解达到的路数,还有很多时候,学习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比如教育的心理和新的方式,帮助自己帮助孩子。
问3:我们在孩子学棋的不同瓶颈期有时引导有时逼,但越来越感觉能持续走下去的真正因素还是兴趣,感觉下棋好的孩子中有运动细胞的比例还是蛮大的!是拼劲吗?
能摆平心态做事情非常不易,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有些时候和孩子本身的个性也有关系,适应孩子的性格发展其所长,也要求家长本身的自我修行。下棋和运动是不是有什么关系,这个还真没有注意过。
更多下棋的孩子是不怎么运动的,但是这个也在新一代棋手中有改观。国际象棋是智力和体力的竞争,如果没有好的体力,很难一个赛事坚持下来。像是这次我们两个孩子老大有一场下了六个小时,老二下了五个小时。
作者杨鸣镝,旅美媒体人和教育出版人,小多传媒创始人。
杨鸣镝的两个孩子都喜欢国际象棋,16年五月兄弟俩共同登上美国专业的象棋杂志封面。老大是美国象棋协会认定的专家棋手,美东团体公开赛冠军队成员,全美中学冠军赛第六名,两次纽约州亚军;老二是美国国家大师,国际棋联Candidate Master,和2016年全美明星队成员,四次全美冠军,三次受邀代表美国参加世界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两个孩子共同创办非盈利组织CHESSanity.org,为社区孩子和资源匮乏校区普及象棋。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