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这位湖南人在武汉种玉米
8月5日6时32分,武汉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白天,武汉大部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局部可达39℃以上。
当日上午8时33分,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陈田村的一片向阳坡地上,随着收割机突突响起,一片片青储玉米连秸秆带棒子变成了3厘米长的碎段,从长长的传送臂吐到随行的一辆大卡车的车斗里。
【资料图】
地头边的四个人看着这丰收的场景,大声交谈着,开心地笑着。此时,这里的温度已升至40℃。这片玉米地是养牛大户向光明的,地头边的四个人是向光明、陈田村驻村第一书记田中文、武汉市农科院蔬菜所正高级农艺师李德超和蔬菜所高级农艺师王春丽,他们都参与了向光明这片玉米地的种植和管理。
8月5日,第一批100亩青储玉米收割。记者田巧萍 摄
向光明看着面前默默支持帮助他两年多的三人,高兴地向他们汇报:“一亩地可以收3吨青储玉米饲料,这片向阳的100亩完全达到了收割标准就先收了!”他掰断一根玉米棒子,指着玉米粒上的那条白线解释:“这条白线居中了,青储饲料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是最高的。”
19岁开始学习养牛,怎么样的青储饲料最有营养,向光明最有发言权。但今年的玉米种得好,离不开李德超、王春丽的悉心指导。
8月5日,向光明(中)与李德超、王春丽在收割过的玉米地里合影。记者田巧萍 摄
2021年底,武汉市农科院蔬菜所拿到一份名单,上面列有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无缝对接需要帮扶村的名单。王春丽拿着这份名单,给陈田村驻村第一书记田中文打电话。“乡村振兴必须盘活土地,要有产业,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这个时候,田中文到任陈田村驻村第一书记不到半年时间。当时,他刚刚与在湖北浠水养牛的湖南吉首人向光明接触。他想在陈田村搞起一个产业来:将抛荒的土地复耕种上牛吃的青储料养奶牛,牛粪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形成有机种植。同时,参观玉米长成的青纱帐和挤奶的场面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部分。
向光明最终被田中文说服,在陈田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2022年初,田中文与向光明一起开着旋耕机挖出最久长了15年的构树粗大的根。土地整好了,李德超和王春丽带来300多亩地所需的1500斤玉米种子,免费提供给向光明。向光明请来大型播种机,一天就种下去了。
今年6月,李德超在向光明的玉米地里向田中文讲解防治地老虎。
玉米拔节生长到一米左右的时候,发生了大面积虫害。田中文到玉米地拍了被虫啃噬的玉米叶片,抓到了作恶的虫子,并发给李德超和王春丽。“这是草地贪夜蛾,专门啃噬玉米的嫩叶。”当天,两位农艺师就开出了灭虫处方。“两种药都是蔬菜用的,蔬菜用药比较严格,很适合青储玉米。”李德超介绍。
请来无人机,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300多亩玉米的喷洒作业。“肯定不能用人工,人工喷洒太慢了,这里喷了,它跑到那里,没完没了。”
今年6月,武汉市农科院蔬菜所高级农艺师王春丽在向光明的玉米地里指导用药。
虫害治住了没多久,5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来了。没有灌溉设施,他们用洒水车拖来水,但也终究是杯水车薪。300余亩玉米绝收,向光明69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向光明和田中文蹲在地头痛哭。李德超强打起精神安慰他们:“这是天灾,真是没有办法了。说不定明年就风调雨顺了。”
李德超和王春丽建议向光明在绝收的土地上种一季冬油菜,一来是补种一茬作物,可以减少一定的损失;二来油菜秆还田可以改良土壤;三是武汉市有政策,包括种子和基本机耕在内,一亩地可补贴150元。他们为向光明精心挑选了适合陈田土地的油菜种子,免费送了去。
王春丽来指导田光明种玉米时,顺便在驻村工作队居住的村部院子里教驻村队员们种菜。
转眼油菜成熟了,李德超和王春丽打来了电话:“抓紧收割油菜,把土地平整好,再种玉米!”去年因为开荒耽误了农时,直到6月中旬才播种玉米,“今年不能晚了!”李德超和王春丽今年给向光明挑选的是湖北省首个通过审定的青储饲料玉米品种。那几天一下雨,王春丽就催:“去看看地里墒情,应该可以播种了啊。”
播种前,李德超和王春丽仔细反复叮嘱向光明一定要开沟起垄,这样便于田间排水。他们注意到,去年因为没有开沟起垄,洼地里的玉米苗都被淹死了。播种那天,两位农艺师都来到向光明的地头,亲自指导他如何播种,播种后如何防除草防虫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
玉米出苗长了一个来月,田中文发现向光明地里的玉米苗有很多倒了。他打电话给两位农艺师:“为什么玉米苗倒了呢?”“那是被地老虎咬断了,它白天在土里,夜里出来活动。你扒开植株边的土看看。”
扒开土,土里真的就躺着一只只白白胖胖的地老虎。
治地老虎的药方随即就到了,药一喷,效果立竿见影。
“这地是他们在帮着我种,帮着我一起科学有效地管理!”50多岁的向光明常年住在湖北浠水县散花镇郭畈村柏杨山上养牛,这里离陈田村120多公里。“这些地耕种条件并不好,要不是他们这样帮助我,我早就走了!”
(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
【编辑:邓腊秀】